背街小巷的“颜值”,怎么提升?无序设摊的“顽疾”,如何治理?烟火气与居住环境的矛盾,怎样平衡?……在超大型城市的治理中,街面环境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百姓投诉的焦点。
为此,上海市城管行政执法局联合管理部门梳理了100处市容环境薄弱区域点位清单和350处市民重复诉件点位清单,各级城管执法部门对照清单逐一“击破”。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查处街面环境类违法案件23698起。在刚性执法的同时,城管执法队员也疏堵结合、耐心普法,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令一条条“堵心路”变成了“舒心路”。
背街小巷:每一平方米都有人管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小巷虽小,却是重要的市民生活空间和城市文化载体。针对乱堆物、乱停车、乱丢垃圾(含乱倒污水)的“三乱”难题,黄浦区巧妙借助“多格合一”模式,以全区30个综合网格工作站为基础,将背街小巷纳入网格管理,形成387条背街小巷名录,完善小巷内高发的八类乱象治理标准。同时,黄浦区还梳理了《背街小巷薄弱区域整治清单》,针对35条重点路段推进“一点一策”。
整治前
整治后
背街小巷专项提升“战役”,在各街道“打响”!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乐活淞园”综合网格联合城管执法中队、社区民警等力量,在第九人民医院周边、瞿溪路背街小巷等处,对沿街商铺飞线充电、音响外放噪声扰民等问题逐一排查。当发现部分商户从店内私拉电线为电动车充电后,执法人员立即制止,要求当场整改,并引导商户将车移至指定区域充电。在打浦桥街道,瑞金南路63弄因产权主体多元化导致管理权责不明晰,此前垃圾一直乱堆、非机动车也无序停放,综合网格划分了四块责任区,开展街面大扫除,同步规范停车管理、修复路面、优化垃圾站管理,让背街小巷焕然一新。
区内其他街道的城管执法中队也纷纷创新做法。比如,外滩街道以天津路为试点,通过“未诉先谋+源流共治”破解废品堆放难题;淮海中路街道按“集中治乱、整体提升、全面优化”三级分类,整治顺昌路、东台路等小巷;豫园街道在四牌楼路创新通过“巷长制+商户公约”破解跨区域治理壁垒;小东门街道借力城运中心,极速处置油车码头街废弃垃圾与薛家浜路基坑隐患;五里桥街道运用AI摄像头治理瞿溪路“三乱”,处置效率提升300%……目前,全区背街小巷实效达标率提升至94.3%,问题发生总量减少2.7%,实效需提升路段减少12条(段)。
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苏河国际”综合网格,也在背街小巷治理中暗暗发力。从一件居民口中的“小事”,可以窥见从处置“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清晰流程。
有一次,网格工作站在日常联系居民区党总支过程中了解到,河滨融景居民区在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会时,有居民反映845路公交总站建筑物的背面较为脏乱,等车时常有难闻气味,不仅出行体验差,还影响市容。网格工作站讨论后,确定由管理办指派清洁队伍来进行卫生死角的全面清理,城运中心则将此处地点纳入常态化管理,并向乘客、居民进行宣传引导。同时,网格巡查力量日常又加大了对隐蔽角落的巡查力度,让街面环境重回整洁。
又有一次,网格巡查员在巡查中发现恒丰路805号堆放了一些废弃石板、石墩,占用公共区域。因无法找到责任人且石材较重,巡查员将问题反馈至工作站,工作站牵头管理办、城运中心到现场。清运时发现这里属于上海火车站“站管办”管辖范围,便立即与上海站站管办联系,随后明确由上海火车站站区综合网格协调处置,清运废弃石材,消除安全隐患。“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破解了网格治理碎片化难题,确保网格内“每一平方米有人管”。
深夜出击:智治乱象守护安宁
夜排档、跨门经营、外摆桌椅……在城市街面市容环境中,无证无序设摊带来的占道扰民等问题,始终是市民关注的热点。虽然城市需要热闹的烟火气,但也需要宜居的环境。
对此,城管执法部门一方面对无序设摊、跨门经营、占道堆物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加强对市容环境薄弱点位、市民重复投诉点位的巡查执法,另一方面调整对新业态经营点位的分类分级检查频率,完善上海“摊”服务地图监管功能,加强与市绿化市容部门衔接,统一点位基础数据,因地制宜开展对特色集市、疏导点、管控点的服务和监管,加强“外摆位”的入库纳管。通过“疏堵结合”,一个个“游击队”找到了“容身之处”,用合法守序的经营,唤醒街巷活力。
晚上11时,石龙路嘉陵路交界处出现了一些夜排档,嘈杂之声令居民不胜其扰。此时,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城管执法中队联合徐汇区长桥街道城管执法中队突袭现场,对市民投诉的夜排档扰民现象开展了联合整治。整治过程中,执法队员还利用街道城运中心的视频探头,对辖区内影响市容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以便针对性地发现和处置。整治行动持续了近2个小时,处置了4处夜排档和乱设摊,查处了1起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以及1起快递占用人行道乱堆放。后续,城管执法队还将针对夜排档、夜间乱设摊发生率较高的区域,采取长效固守+不定期集中整治的方式进行监管。
水果店将货架摆放到人行道上、餐饮店外摆出桌椅占道经营……在城区狭窄道路上,跨门经营不仅有损城市面貌,也对行人通行带来安全隐患。对此,闵行区梅陇镇城管执法中队通过网格巡查锁定重点整治区域和对象,联合市场监管、公安、城建中心、社区等多方力量,对商业街跨门经营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整治过程中,城管中队责令跨门经营商户立即整改,市场监管部门核查商户经营资质,公安部门维持现场秩序,社区工作人员协助劝导,多方形成整治合力,依法立案查处了3起屡教不改的商户。
整治行动结束后,梅陇中队还将整治区域纳入“分级分类”监管平台,通过视频监管、网格员巡查、商户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管。同时建立“商户信用档案”,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开展“触发式”行政检查,对违规经营者加大检查频次。
柔性执法:法理并举共筑和谐
“执法有力度,管理有温度”,是上海城管执法部门推进城市治理工作的宗旨。尤其是街面上,一个个摊贩、一家家商户的背后,往往背负着一家老小的生计。对此,城管队员在执法的同时也不忘耐心普法,通过一次次沟通取得了当事人的理解,为街区营商环境带来了“温度”。
6月18日晚,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城管执法中队巡查到共和新路保德路东北口时,发现一名摊贩擅自占道设摊经营售卖凉皮。经询问,当事人表示丈夫生病、家庭困难,不得已出来摆摊,希望执法队员能“通融一下”。
见状,执法队员告诉对方,道路属于公共场所,经营行为应在商铺内进行,该行为对于交通秩序和行人通行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已触犯《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相关法律法规。且售卖加工熟食制品没有任何资质,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不过,考虑到当事人是第一次在这里设摊,执法队员对她进行了简易处罚。“我们全程开启执法记录仪,确保程序合法依规、公开透明。队员也始终将普法宣传放在首位,耐心向摊主讲解城市管理政策,细致说明占道设摊对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公共安全带来的隐患,最后得到了摊主的理解。”相关负责人表示。
松江区广富林街道的梅家浜路上有一家水果店,将大量西瓜、甘蔗、榴莲等水果摆放在店外台阶与人行道上售卖,原本宽敞的道路被挤占得难以通行,严重影响通行。且地面散落着大量果皮垃圾,影响市容环境卫生。接到投诉后,城管中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拍照取证,开展立案调查。执法队员秉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店铺负责人进行了耐心的法律法规宣传,在执法队员的劝说下,负责人认识到了自身错误,积极配合整改,恢复道路原状并清理了周边垃圾。
而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城管执法中队队员则依托“商户自律联盟”,同步推进整治与普法。对于“脏乱差”商铺,队员们耐心地向商户普及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阐释文明经营对维护市容市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督促对方立行立改。整治行动共处理商铺薄弱区域7起,解决相关环境问题12起。
【城市管理小贴士】
今年3月,本市印发《2025年街面环境领域重点事项执法整治和服务监管行动方案》,坚持“审慎包容、堵疏结合、分类施策”开展街面环境秩序治理。
城管部门聚焦城郊结合区域、大型居民社区、背街小巷等管理、执法力量相对不足的区域和大型商圈、特色集市、限时步行街等新业态经营点位,以及医院学校、轨交站点等人流密集区域及周边道路,严格查处影响城市街面环境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新业态规范经营点位的执法保障,强化日常宣传普法,科学制定执法检查计划,提升服务监管实效。
各级城管部门对照100处市容环境薄弱区域点位清单、350处市民重复诉件点位清单,形成了本区域街面环境重点整治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治理举措,结合“油烟防治”“夏令热线”“绿色护考”等专项工作,大力整治春夏季易发高发的占道设摊、跨门经营等问题。拓展城警联合执法平台功能应用,及时发现、移送、查处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占道设摊经营行为。截至5月,全市共查处街面环境类违法案件23698起。
针对乱设摊和跨门经营等反复出现的“顽疾”,城管部门一方面做好“疏”的工作,支持街镇和商业综合体等有序开设疏导点、管控点、特色集市、夜市和外摆位等新型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加大“治”的力度,利用信息系统为区局和街镇及时提供诉求数据和问题线索,累计处理相关投诉4万多件。
高忆配资-如何选择证券公司-配资正规网站-配资炒股新手入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